桫椤概况

您的位置:主页 > 桫椤概况 >

保护区介绍

发布日期:2016-11-14 09:37浏览次数:

桫椤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大型树蕨,其种群在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桫椤宜生环境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避难所”,自然生态保持着远古原始的“本底”状态。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桫保区)以桫椤等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面积13300公顷。桫保区是地球上一处典型性十分突出的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原始林相十分茂密的“亘古生境”,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陈列馆”,人类自然发展内涵颇深的“历史文化宝库”,保护价值极高的“生态资源富矿”。其拥有的古老孑遗植物桫椤群落及生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野生动植物、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气候、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十分珍贵的人类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好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为人类抢救和保护了一笔珍贵的自然财富,同时也在我国长江上游近江地区建立了一处理想与难得的自然科研教学基地、环保宣传教育中心、生态旅游胜地


1.1自然情况

1.1.1地理位置

桫保区位于黔西北赤水市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5°57’54’’~106°7’7’’,北纬28°20’17’’~28°20’40’’。区内海拔最高点1730.1m,最低点331.5m。全区地域由厶站河、金沙河、板桥河三条河谷六面坡构成,总面积133km2。区域东南与习水县接壤,西北与赤习公路、赤水河相邻,距贵阳市480Km,重庆市230Km,成都市350Km。

1.1.2气候

桫保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河谷具有类似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区内气候特点是呈辐射状,日照少,温度高,湿度大,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垂直差异大。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削弱了太阳到达地面的总辐射量,河谷地区年总辐射值约2600兆焦耳/米2·年,山顶约3100兆焦耳/米2·年。本区是全国日照最少地区之一,河谷全年不足650小时,山顶也未超过1000小时。桫保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河谷1月份平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2.1℃;7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1.3℃。河谷常年基本无霜雪,全年无霜期340~350天。区内平均年降水量1200~1300mm,在温湿气流抬升的向风坡降水量平均超过1500mm,夏季降水量多,占年降水量的44%,春秋次之,冬季最少。4~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区内谷地平均相对湿度达90%,12~1月最大,平均超过90%以上,4~5月最低为88%。

1.1.3水文

发源并流经桫保区内的厶站河、金沙河、板桥河三条河流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厶站河发源于区内海拔最高点的葫芦坪山脚,全长26.5km,流域面积70.8km2。金沙河发源于洞子岩小沟梁子,全长11.9km,流域面积42km2。板桥河发源于烧鸡弯梁子,全长11.8km,流域面积40km2 。区内河流平水期流量为0.955m3/s,枯水期0.4m3/s,最大洪峰流量150m3/s。区内森林植被好,土壤渗透能力强,地下水蓄水量丰富,其径流量约为0.4m3/s,枯水期的径流量模数为9.11/s·km2。区内水土流失少,溪水含沙量低,除汛期外,平时小于0.9kg/m3

1.1.4地质

桫保区出露地层为上白垩纪(k2)夹关组(k2i)地层,为砖红、紫红、棕至灰紫色厚层块状的长石、石英砂岩。向外,可见到侏罗系地层,附近只出露侏罗纪中统(下沙溪庙组J2X,上沙溪庙组J2X,逐宁组J2Sn)与中统(蓬莱组J3P)。在低洼凹处及缓坡上,还有第四纪堆积,呈紫色、棕色、黄色及褐色的粘土、亚粘土、砂土或亚砂土。由于重力崩坠及洪流冲积,区内谷地、凹地和缓坡上,常见大小不一的残积岩块和砂石堆。

地质构造属于“四川中台坳”的“川东南褶皱束”的一部份,在贵州境内称为“赤水褶皱束”。桫保区构造体系处于东西纬向与南北纬向构造体系相交接复合的区域,正处于“川、黔纬向构造体系”之“赤水~綦江构造带”的大白塘向斜近轴部的南翼。本区在震旦纪至三叠纪,构造运动中未发生过强烈显著的褶皱和断裂,是相对稳定的地槽或沉降带。在侏罗~白垩纪时期,本区和邻近地区性一样,沉积了3000~4000m厚的红色碎屑岩建造,即砂岩与泥岩瓦层,经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使白垩纪及其以前的地层和构造发生褶皱和断裂,在本区形成线状平等的一系列狭长的对称和不对称的,以东西纬向与南北纬向相交接的褶皱构造体系。此即为本地区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

1.1.5地貌

本区处于贵州高原黔北大娄山脉北支的西北坡,且是向四川盆地低降的坡麓地带,也可说是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区内河谷多呈“V”形或“U”形,狭谷套障谷,地貌特点是山高、坡陡、谷深。区内地势总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区内三条主河都是发源于东南向西北方向流经桫保区后汇入赤水河。分水岭即区界线,其海拔高度都在1200m以上,最高葫芦坪为1730.1m。河谷地带海拔在331~700m之间,最低海拔331.5m。区内相对高差为1398.6m,致使区内气候垂直差异大,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植被。区内的东北、东南面都是山峰,形成天然险阻屏障,使桫保区处于封闭之中,给桫保区管理工作带来方便。区内地表切割强烈,山高坡陡,河槽陡降,跌水瀑布成群,自然景观幽美奇特。

1.1.6土壤

桫保区地层主要是白垩系上统夹关组和灌口组,前者为砖红、棕红和紫红色厚块状长石英砂岩。主要矿物质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磷灰石、石榴石、燧石及少量方解石。化学成份为Al2O3、Fe2O3、CaO、MgO、Na2O、K2O等。土壤主要为非地带性的紫色土,发育成熟,土层较深厚,可达50~100cm,表土层少有或无母岩碎片。紫色土部份淋溶较弱地段也有钙质紫色土发育。海拔800m以上地区分布有由紫色砂页岩残留古风化壳母质发育而成的黄壤。

1.2经济情况

1.2.1行政区划

桫保区始建于1984年,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9km2。区内土地、森林为国营葫市楠竹林场及金沙乡金坪、文龙2村所有。1986年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桫保区面积扩大为32km2,土地、林权所属单位增加了金沙村、青山村、金合村、高峰村、新民村。1992年初,赤水市人民政府再次扩大桫保区面积为133km2,区内土地、林权所属单位又增加了国营官渡采育林场,旺隆镇五联村,葫市镇金竹村、柏杨村,元厚镇高兴村、新奇村。全区地跨3镇、2场、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的部份地域。桫保区东南与习水县接壤,西北与赤桐公路和赤水河相邻。

1.2.2历史与文化

桫保区前身为“赤水县金沙桫椤、小黄花茶保护点”,1983年冬建立,隶属赤水县环保局。1984年夏,经贵州省环保局领导和专家建议,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10月正式建立“赤水县桫椤自然保护区”,贵州省环保局负责业务指导和建设投资。1987年,贵州省环保局组织省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桫保区进行全面综合科学考察,专家们对区内物种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珍稀动植物的广泛分布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建议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推荐桫保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199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审定,向国务院申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桫保区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所经之地的“革命老区”。区内楠竹闻名全国,素有“中国楠竹之乡”的美称;边缘紧邻国家竹海森林公园、习水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葫市摩崖造像”和市级文物保护点“观音岩摩崖造像”。区内有建于清道光28年的“金凤山古庙”。

1.2.3人口

桫保区内有农户72户,308人,其中葫市片区8户,36人;金沙片区29户,122人;板桥片区35户,150人。人口构成为男性152人,女性156人;苗族约20人,其余均为汉族。

1.2.4经济

桫保区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域内有三镇两场:葫市镇、旺隆镇、元厚镇均是赤水主要林业乡镇,工业以竹器加工业为主,生产竹跳板、竹凉板、竹筷、竹地板等;农业、养殖业均为自给自足经济,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生猪、羊、鸡、鸭等。葫市楠竹林场和官渡林场为国营森工企业,以楠竹采伐和“天保”工程、“长防”工程为支柱,经济效益较好。

1.2.5交通

桫保区内有公路2条,厶站公路全长15km,金沙公路全长7km,分别在葫市和金沙与习赤公路相接。习赤公路上行193km至桐梓与黔渝公路、川黔铁路连接;右行260km经仁怀、遵义县与贵遵公路连接;下行62km与四川泸隆高速、成渝高速公路相通。赤水河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乘船下行60km进入长江,200km即达重庆。

1.3资源情况

1.3.1气候水文资源

桫保区在海拔700m以上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700m以下河谷具南亚热带气候特征。丰富的水热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生存和发展带来得天独厚条件。这里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为3614~5720℃,年均降水1200~1300mm。充裕的水热条件适合农、林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区内林木繁茂,土壤渗透性能良好,岩石富水性强,日照少,蒸发量小等原因,因此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枯季地下水资源为2.92万米3/日,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4.39万米3/日。水质为HCO3-Ca类。PH值6.9~7.05,属淡水,经检测,未受任何污染,是极好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作为天然纯净水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区内葫市河、金沙河、板桥河溪流常年不断,流量相对稳定,建有葫市电站、金沙电站、板桥电站,小水电发展尚有很大潜力。

1.3.2生物物种资源

桫保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热资源,为生物多样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初步考察结果,区内有2500多种动植物,其中植物类的贵州新分布、大陆新分布、新种、特有种就有10余个。小黄花茶是贵州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福建柏、长瓣短柱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花木莲、黄连、天麻、桢楠、八角莲、三尖杉等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动物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二级保护兽类藏酋猴、猕猴、黑熊、穿山甲、苏山羚、林麝、水獭、大灵猫、小灵猫共9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鹇、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鸢、普通   、红隼、斑头鸺留鸟 、白尾鹞、白冠长尾雉、鸟 号共10种、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上述物种外,还有一些稀有种。新种有贵州省级保护物种,如枯叶蛱蝶、红头咬鹃、贵州小头蛇、赤水蟹、毛冠鹿等。

1.3.3森林资源

桫保区内森林多为常绿阔叶林,面积18.5万亩,绝大部份是原始的天然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起着重要作用。葫市河、金沙河以天然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是楠竹林,杉松木林。板桥河除天然常绿阔叶林外,是松林或松杉林。国家天然保护工程全面起动后区内的杉、松、杂木一律禁止砍伐,楠竹林可抚育性择伐,年伐量10万根。

1.3.4土地资源

桫保区面积133km2。94%为林地,约125km2。区内农民耕地面积水田为240亩,土为180亩。现正逐步实行退耕还林、还竹。区内土地多为紫色酸性砂壤土,PH值4.5~5.5,具有较高的自然肥力,含有机质较多,透气性能好。但区内坡度大,一般都超过30°,种植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流失。因此,区内退耕还林是正确利用区内土地资源的科学决策。

1.3.5旅游资源

桫保区内岩石由侏罗纪出露的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蚀,沿节理方向发育形成“丹霞地貌”,景观独特。区内沟谷呈南亚热带生景,一些南亚热带植物,如桫椤、野芭蕉、海芋、福建观音座莲及南亚热带动物,如红头咬鹃、叉尾太阳鸟、伏麝鼠句 、黄腹鼬、鼬獾、针毛鼠等在这里生长和栖息。所以专家们称这里是一块“南亚飞地”。人们在这里就能欣赏到南亚热带景观,甚为罕见。区内山高坡陡,谷深,垂直差异大,雨后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满山遍布银瀑,人称这里为“千瀑之区”,其景令人陶醉。桫保区林茂而秀,峰奇而美,水清又多姿,谷幽显宁静,花木芳香,鸟语蝉鸣成韵,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令人神往。桫椤是1.8亿年前侏罗纪时代与恐龙同生共荣的古老子遗蕨类植物,现今在地球上已大部灭绝,只有极少数因在“避难所”里才能幸存下来,其生境古老而原始,区内现存桫椤约6万株,外界称这里是“桫椤王国”。因此,国家旅游局在这里建立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侏罗纪生态公园”,人们可在这里回归大自然,反朴归宗,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是开展生态旅游最佳胜地。

1.4森林植被

1.4.1桫保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植被属亚热带性质。海拔700m以上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是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占桫保区总面积的80%,其次为中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中亚热带竹林,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以山茶科、壳斗科、樟科树为主。中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中,阔叶树仍以山茶科、樟科为主,针叶树以杉木、马尾松树种为主,部份地带有福建柏。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主要是杉松林。中亚热带竹林以人工楠竹为主,少量箐竹林、斑竹林。海拔700m以上沟谷地带,温湿的小气候使一些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形成以桫椤、野芭蕉、福建观音座莲、海芋等为代表的南亚热带雨林层片的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有桫椤、野芭蕉、鸭脚罗伞群系(Form Alsophila spinulosa,Musa blobisiana,Brassiopsis glomerulata),毛竹、桫椤群系(Form phyllostachys pabescens,Alsophila spinulosa),桫椤、赤杨叶群系(Form Alsophila spinulosa,Alniphyllum fortunei)。此外,还有许多热带、南亚热带在这里生长,如青果榕(F.chlorocarpa)、黄毛榕(Ficusfulra)、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黄花姜(Hedychium flavum)、黑桫椤(Gymuosphaera podophyua)、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capitulata)等。

1.4.2桫保区植被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高达90%。蕨类植物在沟谷林下占优势地位,种类200多种。海拔400~700m地带,是桫椤生长最好的地带,分布密集,长势旺盛,高大雄伟。其他蕨类植物,如方杆蕨、长叶实蕨、短肠蕨、黑桫椤、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等布满林下,专家们称这里是“蕨类植物王国”。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

  • 移动电话

Power by DedeCms 地址: 备案号: 网站地图